南方周末 | 默克张巍:帮助孕育生命,为最即时、最现实的社会需求提供方案

18/03/2024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方周末客户端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责任编辑 | 曹海东

中国在辅助生殖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无论从周期数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处于领跑地位。在中国,我们可持续提升的空间,可能更多地在于整个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我相信很多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都意识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要性,相比前两年大家常常提到的行业“寒冬”,我觉得今年整体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恢复期,只是这个过渡阶段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经常鼓励我的同事、一些年轻的小姑娘们,要勇于表达自己(Speak Up),敢于争取资源和机会。亲和力、韧性是女性很好的特质,我们要让自己再加上一点勇气和冒险精神。

1.jpg
默克中国医药健康业务总经理张巍。受访者供图

在全球,已有约500万婴儿,通过一家公司提供的辅助生殖解决方案,顺利诞生。这一数量几乎占到了全部“辅助生殖”诞育婴儿数的一半。

这家公司就是跨国药企默克。鲜有人了解,在那些备受生育难题困扰的人群及其家庭背后,默克也是坚实的支持者——提供控制性超促排卵药物及妊娠支持治疗药物,同时与行业伙伴一道积极探索创新的数字解决方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经攀升至约12%-18%,辅助生殖领域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2022年7月1日,在制药行业有23年工作经验的张巍,被任命为默克中国医药健康业务新任总经理,她也成为默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本土掌门。2024年是默克进入中国的第91年,在医药健康领域,默克关注心血管、代谢及内分泌,辅助生殖,肿瘤,以及神经免疫四大疾病领域。

作为一名医药行业的女性领导者,张巍很喜欢跑步,“每星期大约要跑上20公里”,也是滑雪爱好者,“很享受在雪道上风驰电掣的感觉”。她如何看待自己的事业与生活?在备受瞩目的辅助生殖领域,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痛点?南方周末专访了张巍。

辅助生殖:解决最即时、最现实的社会需求

南方周末:全国两会期间,生育话题热度很高。根据你的观察,企业与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助力国家生育支持政策的落地?

张巍:中国把提振生育率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工作。这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整个社会环境对于生育的重视、对育龄女性权益的保障,以及养育孩子过程中涉及的托幼、保健、教育等一系列支持体系的完善。

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现在政府已经有足够的重视,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出台也令我们也备受鼓舞,还需要社会各界、整个社会体系共同去努力。

作为企业,尤其作为辅助生殖相关服务的提供者,我们去解决的是一项最即时、最现实的社会需求——帮助那些有强烈生育意愿,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完全自然完成受孕过程的夫妇,也能生育健康的孩子。

针对辅助生殖领域的一些问题,我们无论是在政策倡导、公众教育层面,还是组织国内外经验技术交流,支持对辅助生殖中心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搭建,又或是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支持,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

南方周末:对默克公司来说,辅助生殖是怎样的一项业务板块?

张巍:我们一直在说,默克提供的,是从孕育生命,到改善生命、延长生命,贯穿人类整个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所以孕育生命是基石,辅助生殖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业务领域。从辅助生殖技术诞生到现在,全球一共诞生了差不多1000万个试管婴儿,其中有一半的宝宝都是通过默克公司的技术,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作为行业引领者,我们更加有责任、有情怀,服务好这些有需求的患者。这是一个非常特殊,会让大家有共鸣和感触的业务板块,我们不仅是为了推进自己的相关产品更好地落地,更是希望这项与人类生命繁衍息息相关的领域,整体上都有高质量发展。

南方周末:这些工作中,有哪一项尤为重要或令人印象深刻?

张巍:其实有很多,比如在创新准入方面。辅助生殖一直是在自费市场,结合国家提振生育意愿的政策,2022年12月,我们支持北京医保局指导的北京普惠健康保的创新保障,把辅助生殖的产品放到其患者权益里面。所以大家看到,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将辅助生殖的药物纳入惠民保覆盖范围的城市,2023年全年累计有二百多个家庭获益。

2023年7月1日,北京执行了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广西、甘肃、内蒙古等多地也执行了将多项成熟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其实辅助生殖的医疗服务费用大约占到总体费用的2/3,这一问题解决了,相信能切实帮助一些有迫切需求但又经济困难的家庭减轻后顾之忧。

南方周末:相较于发达国家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的应对措施以及辅助生殖行业的支持措施,我国辅助生殖行业还有哪些可以改进提升的空间?

张巍:中国在辅助生殖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无论从周期数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处于领跑地位。在中国可能更多的提升空间在于整个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从患者的健康宣教开始——发现问题要寻求正规医院的帮助,而不是去求神拜佛求偏方,同时依托辅助生殖转诊规范、标准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患者尽早接受正规治疗。其次,服务“软实力”的提升。患者开启治疗以后,在整体时间较长的几个周期里,保证患者在各个层面的需求能得到及时满足,提升患者就医治疗的便利性等等。最后,地区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也需要关注,中国四五百家辅助生殖中心,绝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患者也会有同样的需求,资源配置上还需提升。 

本土创新药企,“借船出海”比“造船出海”风险更低

南方周末:回顾过去一年,“资本寒冬”被认为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关键词之一,你认为药企应如何安全度过?企业管理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张巍:首先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个现象。医疗行业并不像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有那么明显的技术周期或者受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周期,它是一个比较长期稳健的行业。出现这么大的波动肯定是有特殊原因的,比如被某些政策激发或者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环境影响导致的资本泡沫。热潮退去后回归行业本质,是需要企业冷静下来思考,自己到底更擅长什么,应该专注于做些什么。

我经常和行业里的一些leader去探讨去交流,跨国创新药企与本土创新药企其实应该互相学习,比如跨国创新药企的优势在于更合理地研究管线布局,本土创新药企应该学习他们如何精准决策,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而不是一窝蜂地追逐热门赛道;当然本土创新药企极高的研发效率,以及勇于试错的冒险精神,也值得跨国创新药企学习。

双方的互补也很明显,本土创新药企想要出海,面对全球各大市场准入政策的巨大差异,“借船出海”的风险比自己“造船出海”的风险更低;而跨国创新药企想要继续扎根中国,在探求研发本土化的过程中,与本土公司合作更是非常重要。

从2023年年底开始,特别是2024新年伊始,其实已经有很多大的交易出现,大家还是很受激励的。我相信很多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都意识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要性,相比前两年大家常常提到的行业“寒冬”,我觉得今年整体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恢复期,只是这个过渡阶段还需要一些时间。

南方周末:你曾提到2024新年伊始,大额BD与并购涌动,合作是战略关键。我们也看到默克在积极与国内一些公司形成战略合作,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张巍:单打独斗无法走得长远,建立好的互补互助的体系,打造“朋友圈”是生存之道。默克也正在从多方面着手,联合中国本土药企。

可以说,合作涵盖了我们整个业务链条上下各个环节。从2023年开始,在研发领域,我们与恒瑞医药、和誉医药开展联合开发与商业化合作;在医疗服务模式上,我们携手百济神州、基石药业成立“默克精准联盟”,共同打造肺癌精准诊疗生态圈;在市场准入方面,我们与圆心科技集团旗下圆心惠宝达成战略合作,探索将更多的特药纳入各大城市的“惠民保”特药保险中;在广阔市场的拓展方面,默克与万孚生物合作,帮助县域、偏远地区患者,筛查甲状腺疾病;在数字化创新方面,默克与阿里健康、腾讯及平安好医生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多个数字化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信息。

女性要Speak Up,争取更多的资源、关注和机会

南方周末:听说你最初是一位麻醉科医生?是怎样进入制药行业的?

张巍:我职业生涯的初期是北京同仁医院的一名麻醉科医生。

在上世纪90年代,能进入一家外资药企,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我自己也乐于去尝试更多新的挑战。说实话,在职业生涯早期,还没有太多关于理想规划之类的想法,更多选择是出于现实条件和兴趣。

现在回想,从制药行业的一位“小朋友”走到今天,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当时的选择也很合适。

南方周末:你是如何与默克结缘的?作为默克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本土掌门,你会定哪些目标?

张巍:我觉得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这样,有时候规划很重要,但是机遇和缘分更重要。我觉得自己和默克公司是一场时机刚刚好的“双向奔赴”。

从企业来看,经过在中国九十多年的不断深耕,本土化始终是公司所关注的,不仅是要把产品线快速引入过来,人才的本土化也很重要,需要那些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国际视野的领导者。而我在医药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也在国外不同市场、企业总部都得到过锻炼,我想也是恰好匹配了默克这种多元化、有国际经验的选人需求。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无论学医、做医生,还是到药企做医药服务的提供者,初心与使命都是一样的,就是要为患者服务,去帮助到更多人。到了默克,目标也一样,如何把国外好的产品更快速地引入到中国;如何通过合作,更好地惠及、服务中国患者。

南方周末:对中国女性尤其是职场女性,你有怎样的心得感悟想要分享?

张巍:女性身上有一些特质,比如亲和力更强,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共情等等,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客观和理性。

我经常鼓励我的同事、一些年轻的小姑娘们,要勇于表达自己(Speak Up),敢于争取资源和机会。再比如,善于长远规划,有耐心和韧性,但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有更多冒险、开拓的精神,不畏挑战、敢于试错。最后,我还想告诉大家,一定要学会爱自己,拥有一些让自己开心的兴趣爱好,让自己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压力下也能自洽,更好地愉悦自己、兼爱他人。

2.jpg

校对 | 胡晓     视觉 | 卫雅琪
本文首发于2024年3月8日南方周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