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作为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的重要手段,药物经济学近年在医药领域改革中得到广泛运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药物经济学的运用有助于高效地提升药物可及性。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在提升药品可及性和鼓励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是一个相关利益方多方博弈的过程,经历了相对痛苦的磨合期后,我国卫生资源和健康消费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得到缓解。
记者:如今,药品可及性话题备受关注。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胡善联: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提升药品可及性对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药品可及性的基石是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简而言之就是有药品供应、药价可负担,因而药品审评审批效率、增值税政策、医保目录调整情况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药品可及性。从价格层面看,要提高药品可及性,既要把药价降低到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水平,也要考虑患者感知的价格是治疗中的自负费用而非药品零售价,来综合施策。
药品可及性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人民对药品可及性的期待从有药可用变成了有好药可用。医药、医保、医疗制度适时调整,启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给予抗癌药和罕见病药品增值税优惠、进行创新药价格谈判、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动态调整国家医保目录、提高国家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并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种种措施丰富了创新药供给、调控了药价、降低了患者的用药成本,大幅度提升了药品可及性。
记者:在提升药品可及性方面,我国面临什么新命题?
胡善联:作为一名药物经济学研究工作者,我确实感到我国正在面临新状况。
一个挑战是,人民希望能尽快用上全球的新药、好药,但我国卫生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我看来,提高药品可及性时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要优先解决临床需求迫切领域的用药问题;可探索以建立重大疾病专项基金等方式,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可综合药物更新情况和药品预算影响分析,考虑把部分二线治疗用药升级为一线用药,给患者更好的治疗体验。
另一个挑战是给扩大适应症的创新药定价。对同一药品,是所有适应症都采用相同的价格,还是在不同适应症下区别定价?作出的选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成本,还关系着临床的规范用药和安全用药。这是最近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探索合适的解决办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药品可及性问题和其他国家不完全一样,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我们药物经济学研究工作者正为此而努力,希望能获得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成果,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医药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
记者:国家层面正在强力推行降低药价的政策,但也有行业人士呼吁给药价留出支持企业持续创新的利润空间。您认为如何在降低药价和鼓励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胡善联:如何在降低药价提升药品可及性的同时兼顾医药产业的创新、有序发展,是一个复杂问题。
药品有多种价格。最基本的定价方法是成本定价,即考量药品的生产成本。但由于药品在后续的流通环节会增加其他成本、企业持续运行也需要一定的利润,企业往往以成本加利润来决定价格,并将之作为零售价格。
要提高药品可及性,首先要把药品零售价格降低到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水平,而考虑到创新药在专利期内对社会的贡献,政府方面不可能把药价压低到利润微薄的程度。
要在降低药价和鼓励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前提是要科学测算药品成本。目前我国推行的药品谈判和集中采购,就是政府部门发现合理药价的探索,期间相关利益方多方博弈,必然要经历一段相对痛苦的磨合期。企业要尽快适应改革形势,政府部门也要了解产业实际,双方要坦诚沟通,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主动听取企业的声音。我们也看到,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规则在调整优化,招标采购中唯低价是取的做法逐渐被纠正,相信政府部门的决策会越来越科学。
记者:药物经济学在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我国药物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您有什么期待?
胡善联:在我国药物经济学学科培育的过程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及其成员公司起到了助推作用。学科建立之初,他们积极介绍全球药品政策、药品经济学研究方法等,在我们这一代药物经济学学者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给我们的研究以诸多启发。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提升药品可及性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我国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因此,我们要进行药物经济学的国际比较研究。RDPAC经常为我们传递各国的经验和做法,也设置了一些项目来支持研究人员开展专题研究,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
当前我国药物经济学学科有待发展。我们希望能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展药物经济学领域的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相关政策研讨,推进药物经济学在卫生决策、药品定价、医疗补偿和临床药学等方面的应用,努力为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合理利用药物资源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