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PAC前瞻:创新药助力健康中国的三大切口——《聚力创新药行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报告发布

10/03/2021

北京,2021年3月10日——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贯彻实施的关键之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将健康中国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头等大事来抓。正值两会召开之际,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重磅发布《聚力创新药行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报告。该报告深入剖析了创新药行业如何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从“治未病”、“治已病”和“未治病”,即预防性手段、治疗性手段和突破性技术研究等三大抓手,助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人均寿命、降低疾病负担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报告亦指出,自2009年中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在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药品供应保障等四大体系上均取得了瞩目成就,与此息息相关的创新药行业对于“健康中国”的战略意义也愈加明确。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患者的创新药可及性仍面临着较大挑战。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体系从条线分割走向紧密协作,坚持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体系内的多方合作进而进一步提升创新药的患者可及,将成为“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RDPAC执行总裁康韦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健康与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让‘健康’、‘创新’、‘合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创新药行业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希望能与中国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方紧密合作,共同协作,通过预防、到治疗、到突破性创新研发三大健康提升抓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创新药行业助力“健康中国”三大切入点:“治未病”、“治已病”和“未治病”

该报告预测,到2040年,中国可通过“治未病”、“治已病”和“未治病”三大健康提升抓手降低最多55%的总体疾病负担,延长全民健康寿命。这三类健康干预措施都与创新药行业息息相关,主要发力点在于通过参与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助力预防手段降低约25%疾病负担;通过提升创新药品可及性,助力治疗手段降低约10%疾病负担;推动研发突破性技术,提速新治疗手段降低约 20%疾病负担。

报告具体分析了创新药在实现这三大抓手中的独特价值: 

“治未病”:参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广已知预防措施,加强群众预防健康意识,包括通过专业能力资源助力健康教育,持续引入创新疫苗产品助力疾病预防,打造技术标准和引入早筛项目,创新优化疾病管理项目。

“治已病”:助力强化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创新药品引进,提高患者获得感。包括引进创新产品、提高供应链稳定性等保障药品可获得性,参与提升药品可及性。这一项可以惠及亿万患者。

“未治病”: 推动未知突破技术。作为主要推动方,在未来持续引入突破性技术进入中国,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研发能力提升,助力药品监管与国际接轨。伴随中国更为开放的监管环境和不断完善的支付手段,提速“未治病”治疗手段上市。

1.jpg

创新药带来的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延长人类寿命、减少医疗费用

该报告提供并引用的数据表明,从健康结果看,创新药行业助力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调查,1960-1997年间,创新药物与疗法为30个国家带来45%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而这一数字在2000-2009年期间达到了7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传染病防控、重点疾病如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1岁提高到2019的77.3岁,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新的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不断出现,有效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的成功,可使15%左右的癌症患者获得缓解甚至治愈可能。目前我国癌症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是40%,比10年前上升了十个百分点。

健康改善的结果不仅提升人民健康福祉,也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测算,到2040年提升健康对中国GDP的潜在影响约1.8万亿美元,预计占GDP总值约5.6%。在中国,每投入1元用于改善健康状况,有望获得2.2元的经济回报,而其带来的社会红利将更大。加大对创新药的研发和可及的经费投入,对患者和社会具有多重价值,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延长平均预期寿命,减少医疗费用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疾病谱发生变化,与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负担加重

同时,报告也指出我国正面临应对疾病负担总量大和增速快的双重挑战,到2040年,我国疾病谱的变化会与部分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德国)相似,心血管疾病等慢病和癌症负担最重;从疾病负担增速上看,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老龄化问题的加重,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病将会成为我国负担增长最快的病种,癌症的负担将愈发沉重,四大慢病仍然是主要死因。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再次提醒我们传染病的威胁仍将长期存在。这也给创新药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提供对癌症、慢性病、传染病这三大类疾病有效的防治方案,切实改善全民健康水平,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2.jpg

报告也披露,虽然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过去十年成绩斐然,但在疾病监测、疫苗接种、疾病早筛和预防保障上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成人疫苗的接种率不高。以流感为例,一些发达国家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可高达60%-70%,而我国每年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仅约2%-3%。疾病早筛的覆盖率较低,例如重点年龄段的女性接受乳腺癌与宫颈癌筛查的比例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筛查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5年间,创新药企引入6个中国居民急需的新疫苗产品居民急需的新疫苗产品(宫颈癌、轮状病毒、带状疱疹、婴幼儿肺炎球菌)。例如,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死亡数降低35%;宫颈癌的疾病负担也有明显下降,并随着疫苗的普及有望快速下降。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将近20家全球领先创新药企不计成本,加强合作,投身于新冠疫苗的研发。除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如灭活病毒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如mRNA疫苗)也取得巨大进展。

创新药可及速度加快,仍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差距

创新药行业作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参与方,在保证药品可及性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从药品引进、药品质量等领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RDPAC调研结果显示,得益于我国药品监管审批环节在过去5年的积极改革,过去五年来,中国共上市200个创新药品种,33%为抗肿瘤药物。其中,跨国药企贡献了156个创新品种,占比达80%。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越来越多,以加速度在增长。

3.jpg

但由于创新药的可及性受多个环节和政策的影响,很多患者还不能及时用到创新药。RDPAC调研组观察到,许多药物在获得批准后仍只能覆盖小部分的潜在病患,病人用不到、用不起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以创新药为例,目前占我国医药市场的比重仅为9%,而其他G20国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超过了50%。这显示了通过创新药物在中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抗肿瘤领域,上述中国的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达到40%,但是相较发达国家接近70%的水平仍有差距。

创新药行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十大突破性技术将进入医疗领域 

RDPAC报告预测,未来,研发创新将依托于十大突破性技术进入医疗领域。预计推动这些突破性技术的上市,可进一步降低疾病负担约20%。其中,组学和分子技术、下一代制药、细胞疗法与再生医学、创新疫苗和电子药物等五大技术革命与药物治疗息息相关,均由创新药企主导或深度参与;而联网的感知设备、先进外壳、技术支持的护理服务、机器人与假肢及数字疗法则等手术及护理治疗创新则更依赖器械科技公司。

4.jpg

创新药企将作为科技创新主要推动方,推进与国内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跨国界创新成果转换,为未来突破性技术的上市奠定基础,并积极融入中国的创新体系,伴随中国更为开放的监管环境和不断完善的支付手段,在推动未知突破技术,提速“未治病”治疗手段上市中扮演中坚力量,进一步解决人民健康难题。 

RDPAC执行委员会主席安思嘉(Asgar Rangoonwala)表示:“创新药行业将致力于成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继续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聚焦中国患者需要的治疗领域,为中国提供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产品及服务,为患者打造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兼顾社会责任和行业发展,携手政、产、学、研,促进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持续助力中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卫生体系,构建多方共赢的创新健康生态。”


*点击获取《聚力创新药行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报告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