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 王振雅
每年的进博会是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会员企业的医药创新盛会,今年RDPAC共有26家跨国药企参会,创下历史新高。
据悉,从2016年至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了280余款创新药,聚焦疾病负担最重和增速最快的几大疾病领域,其中跨国药企贡献了三分之二。
RDPAC执行总裁康韦表示,“中国正逐步从‘主销地’向‘主产地’‘主创地’转变,中国市场成为跨国药企的共同选择。”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话康韦,了解跨国药企们今年参展感受。
RDPAC执行总裁康韦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今年进博会跨国药企参展情况如何?
康韦:今年,无论是参展企业数量还是参展面积,相比五年前首届进博会都翻了近3倍。这一数字是跨国药企对进博会这一国际化平台最有力的认可,同样也体现了跨国药企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和发展前景。
即便当下面临疫情挑战和愈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仍连续举办五届进博会。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医药创新的国际盛会,更是中国与世界对话、促进国际经贸的重要平台。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在中国创新医药领域,跨国药企有哪些机遇?
康韦:今年上半年,RDPAC一项针对跨国药企在华总经理的内部调研显示,超过90%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在其全球的战略重要性将在未来3~5年保持稳定,70%的企业认为持续的监管制度改革是中国创新医药领域最鼓舞人心的进步。
中国已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过40年。截至2020年,RDPAC的45家会员企业,已在中国建立了47家工厂和25家研发中心。
尤其是2015年药审改革以及医保谈判等政策,使创新药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跨国药企参与全球创新药同步研发,创新医药行业成为近些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行业。2016~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了280余款创新药,其中跨国药企贡献了三分之二。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随着本土创新药的崛起,跨国药企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调整策略适应中国市场?
康韦:从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华的发展脉络看,积极开放的政策,相对发达国家的低廉成本,以及巨大中国市场,是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进行投资行为的重要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驱动其在华持续发展的因素有三,即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监管环境持续改善和投资者决策层决定。我们认为,展望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相关驱动因素将发生深刻变化,呈现“两不变”“三变”的特征。
“两不变”是指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庞大规模和高速增长的优势不会变,仍是吸引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继续投资兴业的根本因素。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主要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中华区销售保持着较高增速。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尽管受访的22家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对在华业务在公司战略中的定位给出了“研发中心(8/22)”、“生产基地(5/22)”、“区域节点(4/22)”等各种表述,但无一例外选择了“重要市场(22/22)”。
由此可见,庞大市场规模优势仍是关键的驱动因素。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人均消费水平提升,中国在糖尿病、肿瘤、免疫、疼痛、心血管、肾脏、呼吸、消化、血液等相关疾病的诊疗方面仍有巨大市场。
“三变”是指中国的本土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人才资本要素质量提升、营商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既在客观上要求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华发展策略应该与之相适应,又要求东道国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创造更好条件助力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与本地创新药企合作历来是驱动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华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尽管本土创新药企不仅在创新药上市品种上与跨国企业竞争,也在高管流动方面竞争,会给跨国企业造成一定经营压力,但这也为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寻找高质量商业合作伙伴和进一步创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受访公司过去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的前三大考量是前沿创新能力、商业化能力和市场资源能力;未来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的前三大考量是前沿创新能力、市场资源能力和行业市场地位,更高质量的本地创新药企有利于跨国药企在华寻找更高质量合作伙伴。
此外,创业投资和生物医药人才会随着本土药企创新升级而进一步丰裕,并催生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在转换投资方式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各地园区也成为吸引跨国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平台,但各类资助扶持性政策的同质化已经很难成为驱动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更加健全的供应链和创新生态正在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吸引更多跨国生物医药企业落地。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从全球视角出发,中国如何“高水平对外开放”,哪些政策仍需优化?
康韦:从1990年至2021年,RDPAC会员企业进入中国上市的新药达760种(包括新活性成分和改良型新药),这些创新药挽救了很多患者及家庭,是开放推动医药创新、惠及百姓的最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项关于过去十年G20各国上市新药全球占比的国际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占比为23%,说明在全球所有上市新药中,中国患者仅可使用到其中的23%,医药创新土壤还有很大的待开垦空间,这需要更高水平开放的政策助力。
综合考虑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形势、生命科学领域演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新情况,中国医药创新的支付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监管环境变化等是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跨国制药企业感受到中国政府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也看见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跨国医药企业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高质量的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国医药创新领域的投资与投入,为医药创新国际合作提出更多建设性方案,实现互利共赢。
一直以来,RDPAC携手创新医药产业与政府、行业、智库等积极合作,汇集多方智慧,探讨医药创新机遇及制度进一步开放,从而构建更稳定可预测的政策环境、合理的创新支付及可持续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科学透明的监管制度,从而让医药创新的成果尽早地、更多地惠及中国患者,助力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30”愿景。
责编:李益萌
主编:徐婷婷
校对: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