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徐婷婷
目前我们国家的研发产品的数量以及上市产品的数量占了全球的15%,位居全球第二梯队,创新药从获批到进入医保目录平均的年限由2017年的7.8年到2022年的1.6年,同时在2022年当年就有22个新药实现了获批进入医保。
“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时长大概在120个月(10年)左右,一个成功的创新药物研发总投入预估在2.15亿美元左右”。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在对中国几十家创新药企调研之后,得出一组数据。
当前,医药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这个拐点正是处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新药研发位居全球第二梯队
“目前我们国家的研发产品的数量以及上市产品的数量占了全球的15%,位居全球第二梯队,创新药从获批到进入医保目录平均的年限由2017年的7.8年到2022年的1.6年,同时在2022年当年就有22个新药实现了获批进入医保” 。RDPAC执行总裁康韦告诉记者。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韩世明指出,回顾过去的10年医药创新取得了非常长足的发展,以肿瘤治疗为例,看到过去的20年间各种创新药品的获批上市,带来了患者生存率的显著提升,例如非小细胞肺癌获益大幅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各种不同靶点精准治疗药品的获批上市;黑色素瘤这个领域很大的提升是来自于免疫治疗的应用等等。
不过,“中国只有5%左右的医保药品费用支出是用于谈判新药。临床价值是评价医药创新的金标准,我们还有极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协和麒麟中国总经理李韵告诉记者。
康韦认为,医院进药直接影响创新药的可及性。中国80%的创新药都在医院销售,且能够正确使用创新药的医生基本都集中在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在某种意义上,只有让创新药进入到医院,患者才有机会用得上。如果因为医院进药目录限制或者医保价格谈判失败,创新药不能够进医院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这个遗憾有三点:一是对患者失去了救治的机会;二是对研发企业是资源的巨大浪费,研发出来用不到;三是对科学家和投资人研发信心极大的挫伤。
未来的10年,如何去看生物医药创新会给整个的医药体系带来的影响?韩世明认为,第一,机制更新,更多新机制的产品将得到应用。第二,价值更大,这些未来的新的创新药物带来的是整体的价值的提升。第三,人群更小是精准治疗、个性化医疗不断的提升,使得我们每一款产品所适应的人群的规模相对来讲是越来越小的。
高价值创新药让患者用上是核心
“对突破性和创新性的药物,除了医保准入的价格之外,最重要的是落地,这才是核心” 。北京医药卫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范长生认为,进入到医保目录是个过程,能进到医疗机构,处方到患者,增加患者可及才是目标。
贝达药业董事、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指出, 这几年说的是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虽然不长但现在药品排队准备进入到医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到底是遥不可及地需要企业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对接完成,还是我们可以通过行业间的交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副教授邱月指出,多层医疗保障大家存有期待,但同时如商业健康保险这些组成部分的体量目前还很小,需要探索建立一个多元协同支付的机制。非常希望产业界与地方有关部门,能够先做一个样本出来,让各类社会力量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如何缩短最后一公里、提高创新药进医院的速度,以及如何把这个范围扩大,真正地让我们的患者享受到创新药带来的实惠,这看似是医院进药的问题,实际是一个全链条的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药师李玉珍指出,这需要各个不同的岗位,开动脑筋,用创新的意识,创新管理,有一些医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打破壁垒,政策衔接,可能工作会做的更好一些,最终使我们的患者获益。
责编:呼梦瑶
主编:徐婷婷
校对:毛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