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南方周末客户端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责任编辑 | 曹海东
及时干预、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比如骨密度检查,就可用于骨质疏松症预警、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我们特别建议女性在50岁左右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查。
未来一段时间,慢病防治仍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人口,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且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与之高度契合。
安进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许蔼龄。受访者供图
大约十年前,在中国创新药物爆发前夜,行业论坛上曾有投资人发出这样的畅想:谁会成为中国的“安进”?
作为全球最受瞩目的生物制药企业之一,成立于1980年的安进,曾研发出“红药”(Epogen,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白药”(Neupogen,升白细胞药物)等重磅产品。但在全球前20强的制药企业当中,安进却是很晚才进入中国的一家——2012年在中国设立办事处;2018年才把第一款创新药物送到中国市场。
安进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许蔼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得益于开放包容的外资营商环境,虽然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业务成长很快。从首款药物“瑞百安”2019年正式上市至今,短短四年半时间,已有7个药品获批进入中国市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中国速度”。
作为全球生物医药的“头部玩家”,为何选择重点投入在骨质疏松和心血管健康两大疾病领域?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向?南方周末专访了许蔼龄。
男性骨质疏松表现比女性更加隐匿
南方周末:女性的骨质疏松话题是大家生活中非常关注的,在中国,骨质疏松是一个怎样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女性有没有相关性?其严重程度如何?
许蔼龄:据中华医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为19.2%。预计到2050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将达到1.2亿,可以说,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更严峻的现实问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成为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髋部骨折为例,在疾病发生的1年内,约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因此致残,导致无法独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额外辅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独立生活能力。
通常,人们认为女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尤其是习惯于将骨质疏松症的标签贴在“绝经后妇女”身上。从病患人数角度看,也确实是女性患者人数更多(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现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大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
但我想强调一下:骨质疏松对男性健康危害更大,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在50岁以上男性中,有1/5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骨折中有近30%发生于男性。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骨质疏松症并非是女性的“专利”疾病。
南方周末:对中老年人群来说,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是否难以避免?
许蔼龄:其实骨质疏松症对中老年人群来说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但不代表是人体衰老必然的产物。及时干预、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比如骨密度检查就可用于骨质疏松症预警、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我们特别建议女性在50岁左右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查,这个时期随着雌激素水平开始降低,骨量快速丢失,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问题。
对于男性来说,由于在生理变化上没有明显的“分水岭”,所以男性的骨质疏松表现往往比女性更加隐匿,这也正好说明,定期骨密度检测对于男性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性。
南方周末:您认为当前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或重视程度是否不足?如何更好地帮助人们预防或治疗相关病症?
许蔼龄:我觉得公众当前的认知水平确实不足。这可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8)》中看到,目前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7.0%;50岁以上女性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亦仅有4.3%;尤其是那些已经发生脆性骨折(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患者,他们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率仅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1/4。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已将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列为重要任务之一。该计划正致力于提高骨密度检测的覆盖率,推动早期筛查和诊断,加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我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加强骨骼健康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倡导建立以“预测与预防”为核心的医疗模式,应对包括骨质疏松在内的慢性疾病,这对中国迫在眉睫的健康老龄化意义重大。
南方周末:针对骨健康领域,可否介绍下你们的重点关注方向?
许蔼龄:安进在中国重点聚焦骨健康,是与当下需求高度契合的。我们在骨健康领域处于创新前沿,且高度重视中国市场,除了目前已上市的地舒单抗之外,安进还将带来兼具双重作用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该药物既可以减慢骨量流失,也能促进骨骼形成,从而快速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自2023年在进博会上亮相之后,现在也即将在中国内地上市,我相信可以进一步助力提升广大中国骨松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慢病防治仍将是建设“健康中国”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除了骨健康,安进还有一个主攻方向是心血管疾病。为什么选择这一赛道,还有哪些临床需求未被满足?
许蔼龄:和骨健康领域一样,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国也有着巨大却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且伴随着老龄化迅速增长。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达3.3亿(数据来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心血管疾病死亡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而中国心血管病(CVD)流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下称ASCVD,主要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快速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
近些年,大量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也是ASCVD防控的首要干预靶点。为应对这一迫切的临床需求,安进2019年在中国上市了首款降脂创新产品——依洛尤单抗,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PCSK9抑制剂——可通过与PCSK9特异性结合,降低人体内的LDL-C的水平。
我们认为,中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任重道远,仍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动ASCVD防治体系的建设。
南方周末:作为安进在中国的“掌门人”,你当前关注的行业重点问题是什么?
许蔼龄:加速推动创新药在中国落地,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通过自身布局和高效的本土合作,推进优秀的全球创新药加速引进,目前我们已将7款创新疗法引入中国,涉及心血管、骨健康、炎症、肿瘤各个领域,其中已经有5款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另一方面,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推动创新药物尽快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尤其在慢病治疗领域,提高基层医院对于相关创新药物可及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南方周末:相比一些其他跨国药企,安进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太长,你如何看待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的环境和机遇?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判断?
许蔼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正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外资营商环境。我们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机会,这些利好政策也坚定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未来一段时间,慢病防治仍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人口,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且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与之高度契合。我们将继续提高创新疗法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同时研发和引进更多高品质创新药物,加速服务更多中国患者。
校对 | 胡晓 视觉 | 卫雅琪
本文首发于2024年3月12日南方周末